美国企业接二连三的"封杀"中国企业入住美国市场是寓意何为
2018-03-22移动互联网 编辑:安安
今年1月以来,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在拓展美国市场时纷纷遇挫,被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拒之门外。特别是华为手机产品一再遭到美方电信运营商的“封杀”。
一边是中国市场欢迎苹果手机在华销售,一边是美国市场禁止华为手机赴美销售;同样是销售手机,一个是装有“美国芯”的苹果手机可以进入中国千家万户,一个是装有“中国芯”的华为手机不能越过美国雷池半步。二者反差之大,明眼人一看便知,谁在设置贸易壁垒。
如果说美方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其政府部门采购中国企业的科技产品尚可理解,但这一次却是阻止中国手机进入美国民间市场。也就是说,一贯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政府,却在用“看得见的手”阻挠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美国的做法给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为了少数人利益,市场经济原则、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统统可以不讲。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强调“公平贸易”。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公平贸易”是以牺牲别国的公平为代价的。一方面,中国对美贸易和投资敞开大门,美国的苹果、思科、微软等产品多年在中国热销,而且中国对美国金融和服务业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华为手机进入美国市场、蚂蚁金服收购美国企业却一再遭到阻挠。这种将本国利益高悬于国际规则之上的“公平贸易”怎么能立得住脚?
应该看到,美国对中国产品和企业封锁的背后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戒备,是对中国科技快速进步的担忧。美国商务部长在此前召开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也表达了中国高科技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担忧。但实际上,中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实行保护主义并不能真正锁住竞争对手,反而会自缚手脚。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中国品牌实力的增强、声誉的扩大,正是得益于40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开放中成长壮大。
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损害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唯有摒弃冷战思维,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才能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今日(3月22日)路透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美国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 Buy)“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已经停止销售华为智能手机。
腾讯一线午间报道援引华为回应称,华为非常重视与所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充分理解并尊重其选择。“鉴于商业保密要求,我们不方便披露双方合作的具体细节。”
今年1月曾有报道称,AT&T已经与华为签约,华为借此进军美国市场,但就在市场以为华为会在CES消费电子展上公布合作产品时,AT&T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这一合作计划。
当时有知情人士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有美国国会议员敦促AT&T终止与华为的一切商业往来。AT&T是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
如果说与美国当地大牌电信运营商合作流产是寒冬来临前的征兆,那么失去百思买这个电商销售渠道则是落下的实锤。
进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在美国对华征收关税的场景中,首当其冲的潜在“受害者”就是自中国出口的半导体,电信设备和电脑组件。
早前CNET的报道中,百思买表示,不会对与供应商签订的具体合同发表评论,百思买将根据各种原因改变销售方式,“根据公司政策,我们不会讨论合作关系的细节”。
华为在回应中进一步指出,华为目前在美国通过多家领先的零售商销售产品,我们在美国销售的产品不仅达到了安全、隐私和工程等方面的业界最高标准,也通过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认证。截止目前,全球TOP 50运营商中的46家在销售和使用华为产品,全球170余个国家的企业用户和消费者也都在放心的使用华为产品。我们同样希望能够获得美国消费者的信任,并为他们提供便捷的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