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面临远忧近患,国际化扩张虚张声势
2018-01-18移动互联网 编辑:安安
“抽佣”收入不足以让滴滴实现盈利,缺乏有效的流量变现途径,这限制了滴滴的商业想象空间;更为要命的是,滴滴的安身立命之本——网约车业务本身也在不断受到啃噬。
在过去的五年中,滴滴出行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坐上了我国网约车领域的头把交椅。在如此顺利的情况下,离出行越来越远,而离资本越来越近。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滴滴已经融资超过150亿美元,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融资被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兼并。但是,滴滴出行的广撒网真的会让它一本万利吗?
事实上,滴滴的国际化策略以攻城拔寨之势进行,延续了滴滴创立以来执行力强、敢打硬仗的风格,不仅化解了竞争对手,同时实现了自身规模的扩张。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滴滴的国际化绝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盈利无望、流量变现遇困,发展遭遇瓶颈的无奈之举,以期通过规模扩张延续估值神话。
滴滴变现途径坎坷
一系列的国际化并购和投资动作,是滴滴融资能力强劲和战术执行力强的结果,但这并不能掩盖滴滴在流量变现上的不力。国际化、智慧交通、AI只是滴滴讲给资本市场的故事,对于滴滴而言,更为迫切的是找到能够突破现有靠“抽成”营收的新商业模式。实际上滴滴做过尝试,但鲜有成效。
滴滴尝试的第一个流量变现方式是游戏。2015滴滴成立了游戏中心,试图通过嫁接游戏到滴滴平台,实现流量收割;这期间滴滴推出了35款HTML5游戏,以期待用户在等车或乘车期间点开来玩。但上线仅仅5个月,滴滴即宣布关闭游戏中心。
接下来,滴滴又尝试进军汽车后市场。早在2015年,滴滴就成立了车主俱乐部,而后而后滴滴又布局汽车连锁,成立小桔车服,采用自营+加盟的模式打造一站式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然而,汽车后市场虽然契合滴滴的商业生态,但这一市场属于重资产服务业,可以为滴滴带来现金流,但现金流的规模并不能对滴滴500亿估值的盈利要求贡献太多。
除此之外,滴滴近来发力很猛的一个领域是汽车金融。,忙于国际化的滴滴在汽车金融领域起步晚了,尚未建立核心优势。分析来看,汽车金融业务和打车这一样场景虽有相关性,但能否契合尚存疑问。
滴滴深陷远忧近患
在与Uber的烧钱大战中逼退Uber后,滴滴现在成为网约车当之无愧的老大,似乎可以随意享用这块肥美的蛋糕了。但是,随着烧钱游戏的结束与市场渐渐成熟,滴滴更是陷入了近忧远患的困境。
目前滴滴的近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网约车用户是靠补贴大战粘到平台上来的,共享出行模式并无有效的护城河;当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补贴力度缩小时,用户和司机的人数就有明显的下滑;在2016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的半年时间,用户更是旋即下跌了三成左右。
其次,不得不提是网约车政策的出台也进步缩小了网约车的市场盘子,多个中国核心城市出台要求网约车本地车牌、司机具有本地户籍的政策,对滴滴无疑是巨大的挫伤。
另一大对滴滴网约车市场构成影响的是共享单车。据滴滴大数据显示,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网约车用户中有七成左右行驶里程在3公里范围内,共享单车成为外部替代力量,意外地消减了网约车的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各种不利因素,滴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远远未到达高枕无忧的地步,在滴滴周围更有强敌环伺。美团跃跃欲试,进入网约车市场;易道继乐视变故之后,携新一轮融资,降佣金、抢地盘;网约车补贴大战恐怕还要再来一轮,滴滴的日子并不好过。
除了近忧,滴滴还有远患,无人驾驶技术日臻成熟,百度更是宣布无人车在2018年实现量产,无人车的逐步落地,也是网约车渐渐被替代的过程,网约车生存期恐怕只有无人车还未大规模使用的短短数年内。
没有有效的变现途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国际化成为了滴滴能够讲给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继续支撑估值不缩水的故事,收购、兼并只能给滴滴做加法,难以给滴滴带来新的商业空间;滴滴目前的窘困,正如一个心虚的人,不得不靠把自己吃胖,以让别人感觉自己很有实力。